4月21日上午9:30,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保险与精算系主办的珞珈保险大讲堂第六期开讲,武汉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行业导师,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任丹琪受邀作“于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 深挖保险专业内核,领航职业发展新程”主题讲座,保险与精算系主任王正文老师、保险系硕博士研究生、大四及大三同学共四十余人参与了今天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保险与精算系主任王正文老师主持。
任老师围绕保险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变革,结合宏观市场格局、企业运营逻辑、人才需求演进及职业发展路径等维度,系统分享了行业变革下保险人才的价值定位与成长方向,为在场师生带来了对保险行业现状与未来的深度思考。
任老师首先梳理了我国保险行业的整体发展脉络,指出当前行业呈现保费收入稳健增长的态势,其中寿险与财险保费占比约为3:1,寿险业务因兼具长期性与持续性特点,成为市场主力。她强调,人身险业务结构正随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风险保障意识提升而加速变革,传统保障型产品需求持续释放。
在全国竞争格局层面,任老师分析指出,大型国有险企、股份制险企、外资险企、中小险企及互联网险企形成多元发展格局:互联网险企以“引流+转化”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为行业注入创新活力;多家头部企业聚焦城市化市场,打造多层次、有活力的竞争梯队。
谈及湖北区域市场,任老师介绍,湖北财产险市场聚集43家主体,人保财险、平安财险等占据主导地位。寿险市场46家主体中,国寿、人保寿险、太平等头部企业与15家中型公司、6家外资公司及20家小型公司形成差异化竞争,区域市场呈现“头部引领、多元并存”的特点。
以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为例,任老师深入解析省级寿险公司的运营逻辑,强调其“稳增长、调结构、提价值”的经营主线。她介绍,公司架构采用“前台+中台+后台”协同模式:前台聚焦个险、银保、团险等核心业务,直接对接市场与客户;中台以培训、消保运营等部门为支撑,为前台提供业务赋能与风险管控;后台通过综合、人力、财务、合规等10余个部门保障日常运营合规高效。
在业务管理实务中,任老师重点阐述销售企划、队伍管理、营销激励与业绩考核的联动机制。她指出,通过精准的销售企划把握市场趋势,以系统化培训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借助多元激励手段激发销售效能,再以科学考核体系量化业绩,形成“策略-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确保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任老师以具体案例切入,探讨保险行业的干部管理与人才培养策略。她分享某地级市公司因员工考勤问题引发管理分歧的案例:两位风格迥异的领导人分别因“制度坚守”与“团队凝聚”产生阵营对立,最终通过坦诚沟通、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凸显“制度刚性与管理柔性平衡”的重要性。
结合三个“国十条”政策演进,任老师分析行业人才需求的迭代脉络:从早期传统保险业务人才,到兼具养老健康险、农业险等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再到掌握科技风险评估、战略型产品设计的创新型人才,政策驱动下的人才需求升级清晰可见。她强调,高质量发展转型要求从业者向产品创新、服务升级、风控优化、国际化视野等方向提升能力,同时筑牢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团队协作及文字综合与沟通能力等基础素质。
任老师系统梳理保险专业人才的四大职业发展路线:销售路线从代理人起步,逐步向团队主管、销售经理进阶,侧重个人销售能力与团队管理能力的双重提升;管理路线沿基层管理岗、部门经理、机构负责人至高管,需具备战略视野与全局管控能力;专业技术路线深耕核保、理赔、精算、产品研发等领域,通过技术壁垒成长为行业专家;新兴领域路线聚焦互联网保险运营、保险数据分析等科技融合岗位,顺应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
针对武汉大学保险系人才发展,任老师特别强调三大优势:一是校友资源赋能体系,武大校友在保险行业核心岗位已形成榜样效应,通过信息共享、实践通道与资源扶持构建立体支持网络;二是专业适配发展路径,依托总部进阶通道与基层锻炼体系,打造“垂直成长+能力锤炼”双轨发展模式;三是行业增长飞轮效应,形成“资源支持-发展通道-价值创造”的完整链条,实现人才与行业的双向赋能。她建议,保险系学子应优先考虑进入保险企业,充分借力“校友网络+专业适配+行业趋势”三重优势,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职业方向,实现个人价值与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审核:王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