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English Version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时间:2006-01-04    点击数:
“十一五”期间,是把武汉大学建设成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关键阶段,也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进一步明确战略目标,抓住发展机遇,夯实学科基础,推动学院建设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和教育部有关精神,根据武汉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结合“十五”期间发展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针对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实际,特制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并重,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办院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国际化为平台,以体制创新为保证,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团结一致,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创一流效益,办一流学院,为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和谐的学院而努力奋斗。

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与建设任务

1、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在确保优势、体现特色、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与管理学院“四个一”的目标。
第一,武汉大学最好的学院之一。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在全校名列前茅。
第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院之一。充分发挥学院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交*融合、资源共享的优势,使之协调发展,力争学院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前五名,部分学科专业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管理水平领先的学院之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与学院内部管理机制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
第四,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学院之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办学实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学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建设任务
第一,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学院一切工作的龙头。在获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上,力争新增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增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增2-3个省级重点学科。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制定各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形成思路更加明确,平台更加齐全、实力更加雄厚的学科建设新局面。
第二,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建设一流学院的关键。到2010年,学院专任教师达到300人左右。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比例由现在的46%上升到85%左右,4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国外、境外或中外合作培养的博士达到6%。60%的教师应承担过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项目,70%以上的教师具有出国学习、进修、交流的经历,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水平很高、师德优良的师资队伍。
第三,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学院的中心工作。到2010年,学院人才培养基本形成本科生2800人左右,硕士生2100人左右、博士生700人左右的办学规模,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1:1左右的合理结构。其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进一步突出本科办学特色,在继续办好经济学基地班、中法双学士学位班、国际数理经济试验班和国际数理金融试验班的基础上,办好中法金融和中法工商管理两个本科、硕士连读班。突出“名师、名课、名教材”建设,力争在本科教学“创优迎评”中居中上等水平。研究生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努力建立先进科学的课程体系,争取实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零的突破和国家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第四,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十一五”期间,学院力争科研经费年增长100万左右,到2010年实际到帐经费突破1000万。争取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再增加1—2个,争取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1—2个。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2个,争取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2个,争取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2个。争取国家级教学与科研奖励1—2项。每年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5次左右。
第五,对外交流与合作。创建一流学院必须走国际化的办学道路。“十一五”期间,学院要继续强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每年举办3次以上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
第六,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创建一流学院必须以体制改革为保证。“十一五”期间,学院将探索、试行并进一步完善以科研团队、创新平台建设和科研退出机制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以全员聘任、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以“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分配制度改革;与学校共同努力,探索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
第七,精神文明建设。以师德师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拓宽学院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第八,办学条件。在新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大楼的服务功能,加强大楼服务管理。增收节支,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更新学院网络系统,加快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改善教师的科研条件。成立专门机构,整合校友资源,支持学院建设。

三、学院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主要措施

1、学科建设
第一,走国际化办院的道路。引用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评价标准(AACSB),推进办院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在走国际化道路的进程中,实现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奋斗目标。
第二,进一步强化大学科建设的观念。充分利用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相互交*与相互补充的优势,加强学院内外的学科融合,并合理地配置本院的学科资源。
第三,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学院从外延式扩张为主向内涵式发展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在获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二级学科的增列与建设工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体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成立组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并确定学科带头人。实行学科建设的目标责任制,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在确保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重点研究基地的同时,着手准备经济思想史、金融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企业管理、政治经济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等学科点冲击下一轮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制,进一步通过加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二期建设,带动学科群的建设和发展。
2、师资队伍
第一,加大引进力度。“十一五”期间,学院将从“985工程”二期建设经费中拿出300万元建立引进人才基金,专门引进急需专业的高水平国内外博士、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力争到2010年引进“珞珈特聘教授”或“珞珈讲座教授”1—2名,选留具有博士学位的师资50余名,其中,国外(境外)博士学位者15名左右,改善教师缺编的局面,优化师资结构。
第二,注重培养提高。继续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力度,选拔更多的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创造各种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师创新研究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科研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加强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作用,创新科研考核机制,鼓励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交*融合。
3、教学工作
第一,明确每位教师的教学定位。继续强化教师在EMBA、MBA课程和经、管理学科核心课程等领域的竞聘上岗机制,进一步明确教师的教学定位,提倡每门课至少有两位任课教师,每位教师能上两门课。
第二,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考评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各层次教学的质量评价、考核和监控体系。
第三,进一步改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为了适应社会对多层次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促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鼓励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鼓励双语教学,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
第四,强化“名师、名课、名教材”的建设。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彰显各层次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推进各层次精品课程的建设,全面加强核心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建设工作;强化教材的精品化意识,推动名牌教材建设,推出一批反映学院教学实力的精品教材。
第五,提高各层次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院建设的生命线,“十一五”期间必须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花大气力。对于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获奖师生,实行重大奖励政策。
4、提高科研水平
第一,在学术研究上实现“三个转变”。逐步完成从教学为主型学院向教学科研并重型学院的转变;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从传统的定性分析为主向现代型的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转变;在研究队伍上从“单打独斗”向“团队作战”转变。
第二,创新科研考核体系。在提倡和促进师生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师与教师合作研究的考核方式,形成合作攻关相得益彰的崭新局面,以促进学术团队的建设。
第三,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重在考核教师代表作的学术含量,为鼓励院内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学院从2006年开始对申报获准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的教师,将给予奖励;加大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顶尖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和在权威出版社出版的标志性学术著作以及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的奖励力度;继续实行对无科研成果的教师扣发岗位津贴直至促使其转岗的约束机制;对于无科研成果、无科研项目、无科研经费的研究生导师取消遴选资格。
第四,活跃学术氛围。办好“部长论坛”、“学术前沿论坛”和“全球CEO论坛”。
第五,搭建科研平台。推出《珞珈经济与管理文库》系列丛书;创造条件,积极申报管理类期刊。
5、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明确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院管理的组织与职能,按照需要适当调整学院内设机构,制定并逐步完善三种分类考核管理办法,即教学与科研分类考核管理办法,普通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位教育分类考核管理办法,教师与其他人员分类考核管理办法。探索并实行全员聘任制,管理干部实行定期轮岗制,建立合理的人性化退出机制;理顺EMBA等专业学位的办学体制。
6、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筹建经济与管理学院董事会
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建立专门的校友机构,整合校友资源,在充分发挥武汉大学校友会北京经管分会作用的基础上,建立深圳经管校友分会。理顺校友工作的管理体系,筹建经济与管理学院董事会,力争获得校友对学院更多的支持。
7、加强图书分馆、实验中心的建设
随着学院办学模式的转变,教学和科研对图书资料的要求将越来越迫切。图书馆必须加大对前沿图书资料与文献的采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学院要全面加强实验中心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不断提高硬软件建设水平,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的经济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为成为国家示范性实验中心积极创造条件,保障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需要,为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提高良好的条件。
8、促进学院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要以构建和谐学院为目标,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总揽全局,抓好师德师风的建设,加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师生组织更多的文体活动和学术团体活动,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加强院系两级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提高各级班子的领导能力是保证学院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
“十一五”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听取全院教师员工的意见,“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更加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我们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和谐的经济与管理学院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