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English Version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经济系助理教授汤昕与合作者的论文于PNAS发表
时间:2018-06-21    点击数:

  微信图片_20180621095141.jpg

近日,我院经济系助理教授汤昕与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合作者的论文Policy Distortions, Farm Size, and the Agricultural Chemical Overuse in China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接收并发表(https://doi.org/10.1073/pnas.1806645115),该文内容同时在被《参考消息》于2018年6月20日翻译转载(http://www.ckxxbao.com/cankaoxiaoxidianziban/0620425R2018_7.html)。

  我国每年使用化肥6000万吨,农药180万吨——全球1/3的农用化学品消耗在9%的耕地上,单位面积施用量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也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太湖、滇池、洱海等多地发生蓝藻爆发等环境灾害,引发了人们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警醒与重视。以此为背景,该文发现农业经营规模是影响农用化学品施用量的重要因素。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有助于降低我国农用化学品使用,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该文发现,控制其他因素以后,农业经营规模是影响中国农场农用化学品使用强度的强有力因素。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户均耕地面积每增加1%,每公顷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下降0.3%和0.5%。而将上述分析推广到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74个国家农地规模与农用化学品施用强度变化趋势的跨国比较发现,基于我国数据的研究结论具有高度的一般性。跨国数据显示,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影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十分强劲,但是我国的农场经营规模的变化却十分缓慢,农业规模化经营依然在较低水平徘徊。该文进一步发现,如果我国的农地经营规模能够在市场机制调节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扩大,那么我们的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会分别降低1/3和1/2,化肥的流失量会降低50%以上,而粮食产量几乎不发生变化,农民的收入也会增加一倍。这说明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除了能够带来以农民增收为代表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有着进一步的显著的环境效益,从而能够与其他政策一道,共同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官方学术周刊,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基础科学领域的学术杂志之一,该杂志与Nature、 Science、Cell齐名,是公认的世界基础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汤昕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15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博士学位,现任我院经济系助理教授,目前正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战略、政策与检查部作为经济学家访问。

  (通讯员:汤昕、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