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English Version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经济学科·珞珈期刊论坛(2023)”顺利举办
时间:2023-06-09    点击数:

6月2-3日,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经济学科·珞珈期刊论坛(2023)”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作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商科教育13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本届论坛旨在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共话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来自《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经济评论》《经济学(季刊)》《经济学动态》《经济研究》《珞珈管理评论》《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的多位期刊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马光荣教授、浙江大学张川川研究员、浙江大学柯荣住教授、中山大学林建浩教授、厦门大学傅十和教授及百余名本校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6月2日晚,“经济学科·珞珈期刊座谈会”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工之家举行。座谈会邀请到来自《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经济评论》《经济学(季刊)》《经济学动态》《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的期刊编辑。中山大学林建浩教授、浙江大学张川川研究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聂军教授出席,学院各系所师生参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知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罗知代表学院对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希望借此机会与期刊编辑就论文选题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随后,《管理世界》编辑耿蕊发言,她认为论文选题可以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把握政策导向,将个人研究兴趣与党和政府的文件、报告、讲话等结合起来;二是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实地调研中获得研究启发;三是基于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前沿文献,挖掘研究盲区。耿蕊指出一个好的选题需要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即在理论层面,选题应立足中国实践,借鉴国外经验,坚定学术自信,面向未来,能够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出些许贡献;在实践层面,选题应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以中国为参照,以时代为参照,用中国话语来探究中国发展。此外,耿蕊还以企业案例的研究为例,说明了系统梳理中国经济发展和管理发展的历程、深入总结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金融研究》编辑唐滔发言,他结合自身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经历向大家强调,要重视研究的基础性和前瞻性,不应盲目追逐研究热度,要时刻拥有系统思维和宏观视野,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他还特别指出,可以关注和研究中央政府各部门官网上所公布的重要问题。

接下来,《经济学(季刊)》和《经济科学》副主编杨汝岱发言,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第一,应尽量以自己的长期研究为基础去进行选题;第二,写作逻辑十分重要;第三,要重视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第四,要重视每一次的投稿和修改机会。

接下来,《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李仁贵发言,他从自身长时间的编审经历中发现,当前存在论文质量趋同的问题,因此选题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可以通过查阅期刊以往发表过的文章,来发现尚未被研究过的领域。

接下来,《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发言,他强调研究具体问题时应在深度与广度层面予以拓展,并着重指出理论思考、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就写作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提醒各位学者仔细斟酌论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等,规范引用参考文献。

接下来,《世界经济》编辑曹永福发言,主要回应了一些相关疑问:一是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主题文章的占比问题;二是纯理论文章、冷门话题文章的发表问题;三是期刊对实证文章的计量细节要求问题。曹永福还特别指出,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应统一,要着重关注中文摘要、英文标题、描述性统计等细节部分。

接下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郑世林发言,他认为热点话题反映时代趋势,我们不应盲目排斥,而应积极进行研究,从中产出高质量文章;而对于研究基本问题和计量方法的文章,应更注重创新性和可拓展性。

接下来,《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主任王燕梅发言,她着重强调两点:一是要从经济现实中去寻找问题,并进一步通过研究去解决问题;二是在理论分析时要站在更高层面上思考所研究的问题,深入分析文章各部分架构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

最后,与会嘉宾就政策研究与意识形态问题、博士生就业问题和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

6月3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工之家举行。开幕式由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林青教授主持,院长聂军教授致辞。

聂军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现状、师资队伍、科研工作成绩、专业特色等方面做了简单介绍。

开幕式后,论坛以系所为单位,分为5个分会场同时举办平行论坛。论坛由《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经济评论》《经济学(季刊)》《经济学动态》《经济研究》《珞珈管理评论》《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的编辑主持,共计报告32篇文章,中国人民大学马光荣教授、浙江大学张川川研究员、浙江大学柯荣住教授、中山大学林建浩教授、厦门大学傅十和教授等资深学者进行深度点评。论文点评人、与会师生与各汇报人进行了充分的互动和交流。

第一分会场的期刊论坛主要由《经济评论》编辑部、《金融研究》编辑部主持,由潘红波、薛畅、沈思晨、何石军、杨威、蒋盛君、陈冬七位老师进行论文汇报。潘红波老师以《政策执行信息透明度与存量资源再配置——来自县域项目级别并购标的选择的证据》为题,在政策执行透明度更高可以增加当地企业被并购概率这一假说下,发现政策执行可以通过提高存量资源配置效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薛畅老师以《“各自为政”还是“一轨同风”:金融监管区划与区域经济交流》为题,研究了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制分行改革的影响,发现改革显著促进了同一新设大区分行辖区内省区间的货运贸易。沈思晨老师以《“空谈”还是“实干”:高新区设立与企业环境责任表现》为题,探讨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新区的设立能够提升企业环保战略表现,但对实际环保投入无显著影响。何石军老师以《传统金融与新式企业:清代票号设立与商办企业建立的研究》为题,研究了传统金融是否对中国早期工业化有促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杨威老师以《投资者未实现盈利值如何影响内部人减持:行为偏差还是利用市场错误估值?》为题,探讨了股价高估对企业内部减持的影响。蒋盛君老师以《后发国家企业内部化研究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的证据》为题,探究了内部研究对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发现作用渠道主要为研究团队激励和研究投入。陈冬老师以《增值税税率简并下调改革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来自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的证据》为题,探究了国家以增值税为主线的改革在企业层面的显著影响,认为影响主要体现为提升企业普通员工的收入份额与企业的资本投入。

第二分会场的期刊论坛主要由《珞珈管理评论》编辑部、《管理世界》编辑部主持,由刘林青、李雪松、李旭超、杨勇、江诗松、龚丽敏六位老师与江昱坤硕士进行论文汇报。刘林青老师以《核心和边缘经济体的差异性贸易行为研究——以全球医药贸易网络为例》为题,在中美贸易“脱钩”的背景和新发展格局下,探究不同技术含量的医药贸易网络中权力等级结构的现状、驱动贸易网络权力等级结构形成和演化的内生机制、处在权力等级结构中的经济体所具备的贸易行为特征,以及经济体的经济属性或产品优势结构是否调节了其所处的权力等级位置。李雪松老师以《市场型环境规制、碳减排与企业环境绩效——来自中国碳市场的证据》为题,在低碳经济趋势、双碳目标、中国碳市场政策的大背景下,探究中国减碳的重要政策工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8个省市碳试点行业中的实际效果,并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李旭超老师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为题,从知识产权人才供给的角度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讨论,并进一步从知识产权服务人才的角度对人力资本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探讨。杨勇老师以《大气污染防控与中国工业企业过剩产能治理》为题,关注大气污染防控对中国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并从作为政策执行方的地方政府和治污责任方的微观企业两方面着手进行了深入分析。江诗松老师以《在位企业技术变革和证券分析师反应:基于最优区分理论》为题,以我国传统产业上市公司物联网技术变革为研究情境,从物联网技术变革的复杂合法性和差异性视角,探究了传统企业物联网技术变革对分析师关注和推荐的影响。江昱坤硕士以《管理者特征、动态能力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PLS-SEM模型》为题,探究了三类管理者特征与四项动态能力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影响及其内在传导机理,考察了管理者的政策不确定性感知对上述因素的调节作用,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效果给予了相应的评价与建议。龚丽敏老师以《架构理论视角的众创空间绩效差异定型比较分析及解释:2019和2020年湖北省国家级的证据》为题,根据2019年与2020年外围条件的不同对众创空间进行基础分类,进而对比分析了同一类型众创空间在突发事件前后的变化,以及突发事件前后众创空间类型/模式的变化。

第三分会场的期刊论坛主要由《经济学动态》编辑部、《世界经济》编辑部主持,由罗知、张天顶、万攀兵、廖俊敏、张三保、李子明六位老师进行论文汇报。罗知老师以《合作才能共赢——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证据》为题,利用两国领导人互访次数和建交时长的交互项作为工具变量、控制两国间文化交流以及异方差构造工具变量方法,得出只有当“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共识,两国间有更为密切的互动合作后,中国才会显著增加对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结论。张天顶老师以《数字鸿沟对RTA数字贸易规则网络发展的影响作用——从有形的信息鸿沟到无形的治理壁垒》为题,探究了信息鸿沟、治理壁垒及其他因素对RTA数字贸易规则网络关系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提升数字治理水平对不同经济体融入数字贸易规则网络的差异化作用。万攀兵老师以《要素流动与乡村振兴——兼议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为题,从理论角度分析发现吸引具有农业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回流能够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缓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廖俊敏老师以《经济非农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剪刀差:基于产业结构变迁模型》为题,从劳动力市场扭曲的角度解释了我国过去数十年间产业结构变迁的事实,进而发现消除这一扭曲可以带来显著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张三保老师以《地区营商环境、总经理自主权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为题,探究了地区营商环境(市场、政务、法治和人文)和总经理自主权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李子明老师以《新消费空间、非正规性与促进城市活力的地方治理:以武汉小商业复苏和后备箱集市为例》为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广八路街道,探究了以后备箱集市为特征的自发集市如何成功,以及城市治理该如何包容、引导非正规经济活动发展。

第四分会场的期刊论坛主要由《经济学(季刊)》编辑部、《经济研究》编辑部主持,由李青原、冯志轩、杨冕、逄金栋、林晚发、卢盛峰六位老师进行论文汇报。李青原老师以《分支机构空间分布、银行竞争与企业环境治理——来自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证据》为题,重点关注了金融摩擦、融资约束与企业环境治理行为间的关系,分析企业的环境决策以及它们与金融市场和监管环境的联系,继而为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冯志轩老师以《劳动时间、总需求与经济增长:一个马克思-卡莱斯基理论的视角》为题,基于马克思-卡莱斯基理论,构建了劳动时间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理论,并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国内部门劳动时间的降低能够提高工资份额,从而提高中国经济总需求和增长水平的核心结论。杨冕老师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与乡村绿色发展——来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经验证据》为题,评估了被列入历史文化名镇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对文化名镇带来的其他效应如文娱溢出、社会环境改善、耕地保护等作出说明。逄金栋老师以《经济活动与区域气温变迁:来自中国城市扩张的证据》为题,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探究了城市扩张对城市气候变迁的影响。林晚发老师以《地方政府纾困与城投债发行:来自地区新增AAA担保公司成立的证据》为题,用新增AAA专业担保机构来衡量地区担保资源和担保质量的变化,从而分析了地区新增高评级担保资源对城投债发行的影响。卢盛峰老师以《财政冲击、公共支出结构偏向与公共服务供给》为题,指出地方政府在面临财政能力约束时,财政支出呈现“重投资、轻民生”的结构性偏向,因此正向财政能力冲击将增加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缓解支出结构扭曲状况。

第五分会场的期刊论坛主要由《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编辑部、《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主持,由刘勇、方迎风、孙祥、沈波、魏立佳、余景升六位老师进行论文汇报。刘勇老师以《数字金融、创新弹性与技能溢价》为题,构建了生产-金融供给侧模型,揭示了数字金融的技能溢价效应。方迎风老师以《中国的代际流动——多维视角下的动态比较分析》为题,从职业、教育和社会地位等角度探讨了不同维度下的代际流动情况,并分析了代际流动各个渠道的相互作用效应及其重要性。孙祥老师以《平台“二选一”与反垄断》为题,构建了动态博弈模型以研究平台企业使用“二选一”形式的排他性交易的动机,及其对市场竞争、消费者和福利的影响。沈波老师以《多个平台排他性交易的理论与反垄断分析》为题,构建了包含多个竞争性平台、差异化卖家以及异质性消费者的多阶段博弈模型,研究了优势平台使用不同形式的排他性合约的动机及其影响。魏立佳老师以《有限责任下的对称竞争与不对称竞争:理论与实验研究》为题,构建了对称、非对称的借贷竞赛模型并设计了博弈实验,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借贷竞赛高度激烈的原因。余景升老师以《走出公有地的悲剧——鼓励合作还是惩罚搭便车》为题,研究了三人博弈模型下的社会规范,并验证了良好社会规范的四种特征是否同样成立,以及在三人模型中是否会涌现出新的性质。

(通讯员:杨淑雅、杜建福、陈嘉颖、包书妮、彭旭、张怡;摄影:黄承靖;审核:彭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