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English Version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近代的世界与中国系列】第一讲:《世界金融史》读书会召开
时间:2022-07-05    点击数:

2022年6月30日,近代的世界与中国系列第一讲:《世界金融史》读书会在学院召开。本次读书会采取线上形式举办,由我院刁莉教授主持,我院薛畅和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邱永志联合担任领读人,与会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学院贺力平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张亚光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平教授、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田惠敏特约研究员以及我院王胜教授、李旭超副教授。

《世界金融史》是贺力平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两位领读人分别深耕于经济学金融领域和历史学金融史领域,同时也邀请了金融史、经济思想史、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国家开发性金融各领域的嘉宾,在带来新的读书感悟的同时,意在体会、比较不同思维碰撞的火花,同时激发创新的热情。

首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副研究员薛畅将本书的部分内容结合自己研究进行解读,深入探究了货币的起源,并延伸探讨了近代金融与国家能力以及近代中国国家能力的衰退,最后提出国有银行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制度的创新。薛畅认为作者贺力平教授研究的这个问题为年轻学者打开了新的思路,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对历史上相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随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邱永志从书本身出发,与大家交流了本书与《西欧金融史》的简要对比、逻辑构架与重要问题。他强调贺教授在比较历史上的货币银行与金融时,采取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印象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比较方法、定量分析的比较方法以及逐个国家的比较方法。他指出,从逻辑架构角度出发,贺著脉络明晰,层层递进。此后,邱永志分享了五点与经济史重要问题的对话,展现了他对于经济史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何平教授首先对两位领读人的汇报内容做出了高度评价,然后从货币金融的起源和中国金融史两方面分享了读书体会,突出强调了作者贺力平教授提出的金融不一定依赖于货币这一见解的独特性,也对本书对货币金融资源的信息库整合工作表示肯定,同时期待未来的青年学者在金融史的研究中加入中国的视角。

紧接着,北京大学张亚光教授先是点评了两位老师的汇报,认为薛畅强调信用与法律问题,让他从法学角度得到了许多收获,并指出金融问题与法律问题息息相关。同样,邱永志的分享也让他非常受益。接着他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谈及了信用问题,指出“credit”一词为何翻译为“信用”的原因。同时他强调,无论是经济思想史或是经济史,描述都非常重要,在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贺著做到了。最后,他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受,并表示对第二本全球视角下的金融史的强烈期待。

而后,田惠敏副研究员分享了对本书的体会,并对书中的一些细节进行讨论。他指出,贺著以金融作为一条主线,详细刻画了从远古时期到20世纪初再到现代市场体系下金融的发展历程,勾勒出古代金融、中世纪金融以及工业革命后金融发展在不同国家波动生长的路径。全书贯穿古今,跨领域、跨文化、多角度地阐述了金融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塑造和推动。最后,他结合工作经历谈论了对开发金融的见解,并结合本书对开发金融的历史进行了阐述。

之后,我院王胜教授对本书中央银行的设立、美联储的设立内容等颇感兴趣,分享了几点感受:首先,数学只是研究的工具,了解制度、法律、历史同样非常重要;其次,对贺著的参考文献及注解给予高度肯定,进一步精练的总结了银行的借贷业务;最后,对本书提出了一些细节问题并引申出对未来研究的考虑。

接着,我院李旭超副教授首先对本书表示了肯定,以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地态度谈及自己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收获及存在的困惑,主要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属于大陆法系,但中国金融改革却大部分借鉴了海洋法系为主,这是否存在法系与金融的错配?第二,关于金融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这一命题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希望贺老师能够帮他解答。

最后,本书的作者贺力平教授对本次活动做出了总结与评论。贺教授先是感谢了主持人刁莉教授主办这次读书会,也对领读人和嘉宾们的精彩观点表示惊喜和肯定。随后,贺教授分享了写这本书的三个原因,以及自己对本书构思的来源。

在各位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通讯员:王诗雨;审核:刁莉、彭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