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缔造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路:
“乡村振兴新模式”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成功召开
党的二十大以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深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破题“三农”问题?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暨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课题组自2022年以来针对湖北省广水市基层创新实践“乡村合作公司”进行了多次深入调研。8月11日,课题组举办“乡村振兴新模式研讨会”。会议由学院王磊主持,李子明汇报研究成果,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省社科院研究员彭智敏,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王敏,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徐长生,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帅传敏,湖北日报《特别健康》杂志社社长李高产,学院伍新木、曾国安等参会。与会专家学者与广水市各级领导,以及来自部分基层乡村的带头人切磋不断,助推“共同缔造”的新发展理念与基层治理体系创新的有机结合。
课题研究指出,“广水模式”的核心,是以村集体资源、资产、债务清理的“三清”为基础,以变资源为资产、资金为股金、农民为股东的“三变”为策略,以改革政策支持方式、改造农民合作社、改善要素流入环境的“三改”为支撑,形成了“共建”、“共享”、“共富”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乡村合作公司。研究发现,在这种“国家——集体——农民”多元主体叠加的所有制新模式中,农户不但享有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分红收益、劳动报酬与社会福利,还能享有村公共事务的话语权、股份制经营的参与决策权。乡村合作公司成为了共同富裕背景下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金钥匙”、最管用的“工具箱”。此外,课题研究也进一步指出,该模式在规模化经营、风险控制以及融资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并从微观组织机制完善和顶层设计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张照新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不断扩大农村生产要素配置空间的历史过程。广水的制度创新体现了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潜力、拓展农村发展空间、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全方位配置、打造农村发展的新增长极的规律。它不但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公司制解决集体经济内在的缺陷,还提高了农村社会凝聚力,对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选择具有重大启示。对比贵州、浙江的类似改革,他指出在新发展阶段需注意引入农村以外的资源和现代化的要素,以政策性金融资源充分撬动全方位的金融资源,同时需要加强农户的监管职能,以底线思维预防公司运营可能出现的问题。王敏结合业务工作的实际,多角度地评价了广水模式的应用前景。
曾国安认为,广水模式提供了乡村治理创新的抓手,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的难题,展现出高质量就地城镇化的新机遇。建议未来关注如何多元化的公司定位、经营方式和产业升级,平衡个体经营、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关系,积极引入数字化管理等现代化方式。徐长生认为目前该模式下的党、政、企合一的方式具有体制优势,考虑到提升其推广价值时还应该在实践中摸索如何突破村级间行政壁垒,引入更多监督制衡和市场机制。帅传敏认为,广水模式是在现有基本制度框架下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整合涉农资源的新探索,希望能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市级范围做好涉农资源的产业化、证券化、完善土地产权交易市场,避免形式化,提高广水模式的普适性。李高产也强调在主体改革中需加强配套改革,要提高交易权改革的效能、提高融资与保险的精准服务等。伍新木表示,“三农”问题是全球性的难题,广水的实践正在破解工业化中农业、农村、农民不断被边缘化的困境,将“人民性”实体化、组织化。百年来,从张培刚教授、谭崇台教授等老一辈学者,到如今中青年老师和学生们,一代代武大经管人走乡访村,在把握“国之大者”的同时,撸起袖子做“解刨麻雀”式的研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体现了一流高校的使命担当。
最后,彭智敏总结发言,他对课题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建议密切跟踪“广水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并及时将课题研究和专家研讨的相关观点转化为政策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本课题研究得到了我院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本质与新时代共同富裕问题研究”(22&ZD017)的支持。
(通讯员:李子明;审核:杨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