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是老教师的天职。怎么帮呢?常有大学邀请我去做学术讲座,可他们却很少邀请刚毕业的青年教师。2015年秋季学期,我想开始带青年教师一起去做讲座。
我找到了一个邀请方乐意同时邀请青年教师的“理由”。无论研究型还是教学型大学,他们都想了解在中国管理学科最优秀的期刊之一《管理世界》发表研究成果的经验。于是,在收到邀请时,我提议带着三位已经和我一起在《管理世界》发表过论文的青年教师一起去开讲座。这三位青年教师是王新刚、童泽林和周玲,在武汉大学念博士学位时与我结缘,我指导过他们做研究;他们毕业以后,虽然到不同的大学任教,由于志同道合,一直和我共同致力于将中国文化应用于营销领域的“博士后(博士以后)”研究。我们至今已在《管理世界》发表过三篇文章。我们的研究既 “拿得出去”,又可以串成一个共同话题。邀请方都觉得是个好主意。
几个月下来,我们从北到南访问了好几所大学,以“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成为‘自己’”为讲座主题,分享如何将中国文化应用于营销研究的心得。我回顾自己“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回头认爹娘”的学术道路(务虚),他们则以亲身体会讲在《管理世界》发表论文的过程(务实),新刚讲国人对品牌丑闻的反应,泽林比较消费者对企业家公德和私德行为的感受,周玲分析美国、印度两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评论。
许多听众反映我们的讲座接地气、有新意。大多数学术讲座都是一个老师讲,而我们却是一个团队讲。每场讲座,听众“眼明”,总能“探测”出一些“漏洞”,提出不少相当尖锐的问题,给我们惊讶之余又带来惊喜—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路。我们感恩邀请我们的学校,也感激听众。讲座结束后,我们总是及时自我检讨,三位青年教师比我“手快”,往往当午或当夜就根据提问对演讲内容做出修改。下一场再讲时,已明显比前一场讲得更顺。他们的勤奋让我感动。虽然每次讲座内容基本相同,但每演讲一次,我们对研究的感悟又加深了一层。多场讲座下来,我觉得他们应对提问的能力提高了,视野宽了,人也成熟了不少,不仅增加了“曝光率”,也结交了不少新同仁,开始“积攒”人脉,共同探讨中国管理学科研究的未来。
老子说:“前后相随”(前和后互相接随)(《道德经·第二章》)。带着青年教师去开学术讲座的结果是皆大欢喜,听众有收获,青年教师满意,我也向大家学习了不少,思考怎么将自己的研究做得更好,觉得自己也成长了。
写到这里,我想谈一下对他们三人的希望,也是对其他青年教师的希望,就是尽早确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发展相关的专长,争取做到精通,真正成为“自己”。我对这方面的看法,请参阅我的另一篇随笔:“发展专长,争取精通”。
周南
2015年12月25日
特别感谢:王新刚,童泽林,周玲,何佳讯,贾利军,王雪华,费显政,青平,王应明,田志龙,常亚平,杨德锋,彭雷清,谢军,周志民,刘世雄,雷辉,杨智,程志宇,龚艳萍,张琴,黎建新,连漪。
请参阅:
周南,《佛光山的星巴克:道德经的启示》 1-19篇:“香港: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成为‘自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10月。
童泽林,黄静,张欣瑞,朱丽娅,周南 ,“企业家公德和私德行为的消费者反应:差序格局的文化影响”,管理世界,2015,4: 103-111 。
汪涛,周玲,周南,牟宇鹏,谢志鹏,“来源国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基于美、印消费者评价和合理性理论视角的扎根研究,”,管理世界,2012,3:113-126。
黄静,王新刚,张司飞,周南,“企业家违情与违法行为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管理世界,2010,5:9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