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是指对具有潜在高收益、高风险的企业进行的股权投资。它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但与一般的投资方式又有不同。首先,它是一种股权投资,风险投资机构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企业或者获取利息、红利,而是要培育企业快速成长、增值,通过上市、兼并或股权转让等方式撤出投资,取得高额回报。其次,风险投资属于参与性投资,投资人往往参与被投企业的管理,利用其经验、知识和社会网络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运营支持和增值服务。再次,还是一种长期性投资,风险投资被称为“耐心的资本”,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统计,投资人平均花费在投资过程上的时间仅占他们总投资时间的25%,而在投资后花费的时间却要占到75%,一般需要5—10年才能通过退资获取收益。
风险投资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1946年由哈佛大学教授和一批企业家创建了美国研究开发公司,旨在支持实验室成果向市场产品快速转化。1971年,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更加完善,风险投资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风险投资基金规模从1970年的1亿美元发展到2012年的300亿美元左右,并催生了一批诸如微软、英特尔、苹果、思科等在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
事实上,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众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其作为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的一种投资工具,对一国的高科技产业发育和竞争力形成有着重大影响。风险投资者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特别是在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下,科技成果的实验和推广可以在多个层次同时展开,从而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风险投资也形成了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使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即金融资本和高科技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利益和风险共担机制,既克服了技术成果初次交易中的定价困难,也加速了技术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过程。
我国的风险投资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新世纪以来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呈爆发式增长,推动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手机等企业的成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完善,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不够。
风险投资的全流程分为融资、投资与管理、退出三个过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要着力完善的主要是在融资和退出这一头一尾两个阶段。融资阶段,需要设计风险补偿机制,以鼓励机构和个人从事风险投资,比如可以对企业将风险资本金投资于高新技术的研发项目采取税收优惠措施等。退出阶段,要着力解决“收益如何实现”的问题,比如完善股票市场发行上市制度的注册制改革,完善新三板市场及其他股权交易市场,完善并购、破产清算等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