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English Version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
学科采风 首页 - 学科学术 - 学科采风 - 正文
关于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认识及思考
时间:2012-09-14    点击数:

摘 要 学科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增加,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越来越多,并将形成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本文从正确制订高校学科发展的合理模式;认真做好高校学科发展规划的制订与研究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学科建设首先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根据人才需求分析、预测,确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结构比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促进或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
  关键字 高校 学科建设 合理模式 实事求是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国内新的需求,高校在制定综合性的教育计划时,不仅有专业教育科目,而且开设人文、自然、美育、管理、体育、道德教育等以及一些综合性的选修课程。由于学科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增加,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越来越多,并将形成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学科的综合性发展使高校的结构更向综合性发展。高校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学科建设与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所大学中一般主要有文、理、工、政法、教育、财经、医、农、艺术、体育、音乐等学科。在这些广阔的科学文化背景上,培养各种各样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是高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笔者认为∶

一、正确制订高校学科发展的合理模式

  高校的学科发展模式因各自的实际情况而存在差异,但必须重视发展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主要是∶
  1、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并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全过程。
  2、学科发展规划与高校的整体目标和方向一致,并具有现实性、逻辑性和创造性。各要素要系统整合合理、科学、符合实际,并经得起实践检验。
3、正确处理过去与现在、当前与长远、过去与未来的关系。
4、提高现代信息的利用水平,以做好全局性工作,稳步发展。
  5、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持活力。
  制订高校学科发展的合理模式要把规划贯穿于高校的决策之中,必须与社会进步、科技、经济发展相联系。她不但利用过去的成果、经验,而且又重视、利用对今后工作的指导作用。这样就可能处理好过去与现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现实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性,力争获得最优的办学效益和发展空间。

二、认真做好高校学科发展规划的制订与研究

  高校学科的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基层部门发展规划、总体发展规划和战略发展规划。
  1、在做好基层部门发展规划、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重视和加强战略发展规划的制订与研究。
  2、应用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等科学原理和方法以及战略发展思想始终指导发展规划和建设,避免封闭性、依赖性、短期性、盲目性和先天不足性。
  3、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制订发展规划时,需要的各种背景资料、相关信息、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时域的动态性和非线性,使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创造性、改革和超常规性在规划形成中有重要作用。片面地强调依赖定性分析、直觉判断、经验推理都难以做到全面、系统。因此,必须将思维方法与直觉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学科发展的规划是一个目标群。基础性学科,工科、财经等应用性学科,理科等学科的结构规划,反映学科发展的基本方向。基本目标中主要因素是∶①学科建设与高校的协调发展。理顺机构、工作秩序,提高效能;理顺与教职员工、学生的关系,尽量满足师生的不同需求,使基本目标的实现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②学科建设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及时、正确地抓住机遇,适时调整发展目标,力争使一些学科的发展走在前列。

  三、对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1、学科建设首先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一所学校的发展规模是有限的,设置多少专业,这些专业涉及几类学科,首先要与学校的发展规模相适应。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分设11门类,下设72个二级学科类,249种专业。专业比以前减少了255个,这样就拓宽了专业面,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一个专业一般横跨两个以上的学科,学科的发展与专业设置相适应。根据教育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原有专业改设新专业者,应符合新专业的所需条件,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在学校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数内,每年度增设专业数一般不超过3个,并按其分类属性设置专业,以形成优势和特色。
  2、根据人才需求分析、预测,确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结构比例。在层次上,确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成人教育的发展规模。在学科结构上,确定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综合性学科的发展比例。在专业结构上,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学科范围,按大专业招生,分阶段教学,加强基础,按需分流专业方向,因材施教,双向选择,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
  3、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促进或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重点学科建设涉及学校的教师队伍、教学、科研、管理、实验室、对外交流、运作机制等方面,旨在形成优势明显,具有特色,相对稳定,对学科、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具有一定公认、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合理的、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在教学和科研有明显优势和规模效益,教学和科研条件优良,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管理、运行机制健全、高效。做好重点学科建设能促进一般学科的建设,主要是:首先,重点学科建设涉及面宽,政策性、学术性强,有一定的难度。加入世贸后,学科建设也要面向世界,许多工作要按国际规范化标准进行。重点学科在建设规划、建设项目和建设过程中探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其他学科的建设中可以借鉴。其二,重点学科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和联合攻关以及与其他学科合作中,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形成学科群的协同发展。此外,重点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延伸,有利于形成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和学科群体。
  4、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学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内外、国际国内的有关情况和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新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呈现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新的边缘学科不断涌现。如果只是制订规划和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是不够的,因为规划或计划和各种规范都只有在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时才能发挥作用。机构健全也不一定就会充分发挥效能,如果偏离了目标时,效率越高,造成的损失或浪费就越大。从了解情况、获得可靠信息,做出正确地决策,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有效地组织实施,认真地进行检验和反馈,从检查获得的反馈中取得到新的信息,修订规划、政策和措施,这样实施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及时、准确的掌握信息,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学科建设主要是培养人为目的的一种社会、科技实践活动,是一定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反映,通过育人对社会、科技和经济产生影响和作用。它受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通过育人促进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学科建设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活动有共同的规律,所以国内外的经验可以作为借鉴,但是同一定的教育性质和教育目的相适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批判地汲取有用的东西,照搬往往是会出偏差的。也不能顾此失彼,不仅要提高物质、生活待遇,也要重视思想工作和精神鼓励。

(来源:《中华现代教育》张云 )